List of Monumental sculpture projects 2015

  • 1 http://swannbb.blogspot.fr/2015/02/sunday-robot-play.html
  • 2 http://shuengitswannjie.blogspot.fr/2015/02/interactive-reading-room-tea-house-2015.html
  • 3 http://swannbb.blogspot.fr/2014/06/neo-ming-bed-luxembourg.html
  • 4 http://swannbb.blogspot.fr/2013/02/yuzi-paradise-tell-moon.html
  • 5 http://swannbb.blogspot.com/2011/09/12th-changchun-international-sculpture.html
  • 6 http://www.saatchionline.com/Shuen-git

Tuesday 14 October 2014

梅曰強 Mei RiQiang about Guqin

淺談彈奏古琴的幾點修養

2014-10-05 梅曰強 琴谷
淺談彈奏古琴的幾點修養·梅曰強先生

   古琴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古人譽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雖然贊頌過激,但史績記載古琴軼事,確有其感人之魅力。如《桓潭新論·琴道 篇》所載雍門用彈琴能使孟嘗君傷感;《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司馬相如以琴傳情與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相愛的故事;唐薛易簡著《琴訣》中,把古琴的作用概稱: “可以觀風教、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等。使人聞之,無不對古琴產生敬慕的感情。但是,古琴的這種藝術魅力的產生,是致力于琴學者,經 過積年的勤學苦練,揣研,洞察琴曲意境,以自己的內涵修養通過熟練的技藝綜合發揮的結晶,不是每個彈琴人都能夠表達的藝術修養。
  我國幾 千年來把古琴視為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種樂器。所以研究古琴藝術和撰寫古琴論著的人頗多,如:劉向(公元前79年——前8年)著《說苑·修文篇》、薛易簡(公 元725年左右——800年左右)著《琴訣》、冷謙(公元1268——1408左右)著《琴聲十六法》、朱權(公元1378——1448年)著《太音大全 集·撫琴論》以及徐祺(1580年左右——1650左右)著《奚山琴況》等等。絕大部分都是論述古琴美學、操縵規范、格言、藝術風格。由于前人用詞簡練, 陳述含蓄,加上神思神往的渲染,如;明朝朱權在《太音大全集》里曾這樣說:“傳云,琴瑟雖有妙音,而無妙指,終不能發甚哉,指法之難也。”他僅說一個指法 難,究競難在何處,如何去克服難的指法而得妙音沒有深入說下去,后人彈琴也只能心領神會了。又如:《奚山琴況》論述彈奏古琴的二十四況(即:和、靜、清、 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園、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雖然對每況都作了詳盡的闡述,如在“細”中,他總結了初學琴者 彈起琴來就手指忙個不停,生怕前后音接不上,想延長節拍自己控制不了,就難做到細,存在的問題是分析的很實際,但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仍末深入下去,對普 及古琴,幫助今人學習古琴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學好古琴仍然跳不出“難以理解”的困境,加上有些論述比較抽象,繁瑣、重復。給學琴者更產生“高不可攀”的思 想。為此,筆者根據幾十年業余教授古琴的體會,總結學琴人容易產生的問題,淺談幾點彈奏古琴的修養。

  一、彈奏古琴的“超前感”修養
  了解古琴和彈奏古琴的人都有這樣的同感,即認為彈奏一首琴曲不難,如果將琴曲的意境有感情的表達出來確非易事。往往彈奏者只知按指法撥弄琴弦,結果手與愿違,音非意合,干巴巴的使人聽之乏味。
   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它是通過藝術處理的音響,表達作者思維與向往的感情,這就是“意境”的本質。所以,凡彈奏一首琴曲,必先了解曲情內容,彈奏時將自 己激發出來的感情與琴曲必須表現的感情融匯起來,這是首要條件。但是,僅有內在感情條件,而表現形式上不能夠手隨意走、意與妙合,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的。因此,彈奏技巧也很重要。
  古琴彈奏左右手指法有一百多種,堪稱指法豐富,表現力強,世界上獨具特色的樂器。正因為它指法多而細,很 容易使彈奏者顧此失彼。即:注意了指法,忘記了節拍,注意了指法與節拍,忘記了弦數與音位,還要掌握音準和輕、重、徐、疾,若想把琴曲的感情處理好確非易 事。所以說:“古琴易學難記、易學難精”。那么,如何在感情與表現方法上進行結合,彈奏出美妙的琴曲,就存在一個“超前感”的問題。
  超前感內容很廣泛,必須從彈奏準備到彈奏結束來談:
   (一)、準備時的超前感。前人傳授學生琴藝,首先強調一個“品字”,就是衣冠要整齊,坐勢要正確,必須靜下來,等氣沉丹田后方可操琴。其實這種要求并不 苛刻,因為衣冠不整有礙外觀和指法運動;坐勢不妥有礙左、右手的配合;心不靜意境就發揮不出來;氣不順則無法控制氣勢。除此外,為使起音不紊,使彈奏流 暢,還必須在未開指彈奏前,頭腦里先要起音,就好比唱歌起音定調一樣,這樣做的好處是:1、可使思想集中心靜下來。2、幫助激發感情,3、心中有音有備無 患。雖然道理很簡單,對彈奏者也是一種必要的藝術修養。
  (二)、“意通三會”。意通三會是處理音與音之間協調關系的一種超前修養。樂曲 每一小節(句),音與音之間都有強弱之分,和聲的兩音也有主次之別,這是普通常識,意通三會就是彈奏時必須掌握三個音,即:第一個音過去后要在頭腦里回 蕩,在發第二個音時要考慮與前一個音的承前關系,用什么樣的力度,同時還要考慮第三個音的超前準備(思想上和指法上的準備)。它好比繪畫一樣,先有意,后 有筆,這樣才能畫出符合自己主觀意想的作品。古云;“吳道子畫意在筆先”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意通三會”的修養是內在感情借指法表現出來的一種重要形式, 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彈奏出符合自己追求的“意境”感情的琴曲。
  (三)樂曲整體中的“超前感”。每首樂曲都有它的主題思想,全曲音樂中又 有表現主題思想的主要部分,主題樂段必須要有其它樂段來托襯。如果彈秦琴曲處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沒有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那么就無法突出主題。因之,彈 奏樂曲的整體觀念是必不可無的。處理好承前繼后的關系,也必須有一個“超前感”,方能彈奏出完整的好琴曲。
  “超前感”講起來容易,做起 來很難,它是彈奏人體質、氣質、技法等修養融匯為一體的結晶。好比書法家寫字一樣,無論寫正楷、行書、草書、運筆快、慢都能掌握書寫規律,所以一篇字寫出 來都能氣運貫通、一氣呵成。練習書法要多瀆、多看、多寫、學習得法自然久練成鋼。彈奏古琴則應多聽、多彈、多學、多想、培養情操,曠日持久必達妙境。
   培養“超前感”陳勤學苦練外,默唱旋律也是一種好方法。就是當老師教彈時,跟著老師彈秦的旋律默唱、默記,自己練習時,重復默記的旋律讓自己的指法跟著 旋律的節拍運動,開始指法跟不上或按不實都勿顧慮,可以由慢入調,熟練后自然音就鏗鏘堅實。但是,往往有的學琴人說自己嗓子不好或不會唱歇,不愿唱(包括 默唱),其實它與演唱要求不一樣不是要求唱的好聽、動人,唱不好能夠跟著旋律哼也可以。這是一種手隨音走,鍛練發揮內在感情的正確學習方法。天長日久自然 養成心手相應,意與妙合,切不可只顧指法,頭腦里沒有音作規范,養成習慣,必入岐途。有的人彈奏一輩子古琴行家評他“不會彈奏”,不能正確掌握學琴方法是 一個重要原因,當然老師的正確教學方法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超前感”的修養是彈奏古琴者必備素質,是發揮內在感情使彈奏表里結合的連心鎖。

  二、彈奏古琴中的緊迫感
   思想上有了超前感,一般技法可以做到手隨音走,如遇有急促樂句或必須在十六音符上表現的指法,如:(豆)、(急撞)、(掐起)等,它是以氣運指瞬間表現 的動作,不僅要求出音干凈利落,同時還必須與后續的音保持有機聯系,做到“天衣無縫”使樂句清徹流暢,則必須指法熟練,心手相應,手的動作隨著頭腦里的旋 律運動才能做的恰到好處,因為彈琴人多重視指法,往往一想指法動作,在旋律的時值上手就不聽使喚,就會滯頓、就不可能按節拍在瞬間發揮出正確效果,其結 果,不是顧了指法慢了節拍,就是顧了節拍做不好指法,影響琴曲的感情發揮,它也是古琴易學難精的一個因素,如何培養自己的緊迫感,1、必須一絲不茍的掌握 這類指法的動作,經過勤學苦練能夠在實際運用中很熟練的表現出來;2、在彈奏時要思想上擺脫這類指法的動作構思,讓指法融匯在思維中,隨著思想上的意合 (節拍)自然地做出來,這樣才能彈出好的效果。如;廣陵派琴曲“梅花三弄”第五段是在一個小音區內用三種不同技法描述梅花迎風搖曳的第二個樂句,它與前后 兩個樂句主要不同處,就是十六分音符上的急豆,既要做的干凈利落又要與下七徽六分名指九徽掐起聯起來,如果不發揮指法的表現力,就達不到梅花抗風雪戰嚴寒 迎風搖曳的意境要求。要做好這個樂句,就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好的,必須掌握正確的指法動作把它融匯在意念中一氣呵成。因此“緊迫感”是彈奏古琴演奏技法上不 可缺少的一種修養。

  三、彈奏古琴中的持續感
  彈奏古琴是通過復雜的指法掌握散音、泛音、按音三 種音色交替表達樂曲感情的樂器,主要演奏技法又在按音上,從這三種音色以及音的波動特點來言,散音與泛音當弦震動出聲后,因沒有物體碰撞,其余音是隨弦的 震幅逐漸消逝,可以保持一定時值的余韻。而按音是靠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出音相互配合,當右指弦彈出音后,左手指必須按在弦上不離開才會保持余韻,如果左手 指一離開弦,余韻就消失了,所以又產生了一個如何保持音韻不斷的問題。
  古琴是裝有七根弦的樂器,每根弦上有三組音,由于七根弦粗細不一 樣,所以各弦同音階的音位就不固定在同一個徽位上,作曲者為了發揮古琴音色美、音域廣的特點,在編曲與安排指法上都是采用同音階音色的方法組曲,因此,彈 奏起來手指就必須不斷變換弦相音位,兩音相隔距離遠的還要跳動,為什么古琴的指法多而細呢?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了豐富琴曲感情適應表達能力的需要;同時也不 能排斥適應多音位彈奏方便的需要,如何有效地將不同弦、不同音位上的音密切的聯起來,必然產生除緊迫感外還有一個音與音連貫協調的“持續感”問題,所以 “持續感”也是彈奏古琴者必須重視的一種修養。
  彈琴人最易犯的指法毛病就是重視“音”而忽視“韻”。就是手指在弦上移動時,前一個指法 做對了又害怕下一個指法不好就忙于起指做下一個指法的準備,這樣音是有了余音(韻)就斷了,就產生音與音脫節,無形中音與音之間加了一個“○”休止符,破 壞了樂曲的完整性,另一種易犯的指法病,就是用指不當,不會掌握變換手指的方法和一指按多弦的技法,也同樣會使旋律斷斷續續無感情。為使琴音演奏得園、 潤、潔、麗,就必須培養彈奏技法上的“持續感”。

  四、培養“持續感”應該注意的問題是:
  1、心要靜不可浮躁,不能只聽音不求韻。
  2、起指要慢,就是當兩個手指先后按弦時,要盡量做到后一個音未出現,按前一個音的手指不動,保持余音不斷的情況下有機地與后一個音聯起來。
  3、不能用兩指交替,必須起指變換音位的時候可采用前一個音氵(注下),后一個音卜上(綽上),其目的就是讓前一個音弱下去,后一個音由弱到強自然聯起來,這樣音與音的銜接就不會硬梆梆的不協調,同時還可避免突然中斷出現休止符。
  4、多弦連續取音的問題,它是一種技巧問題,一般采用“一指按多弦”和“蛇行鶴步”技法處理。
  一指按多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臨近兩弦連續音,用一指按兩弦上下滑動或連彈兩音;另一種是三根弦以上,手指可以同時按多根弦,這樣出音的效果自然連貫無間隙。
  蛇行鶴步是仿效蛇游走和仙鶴走路跨步的一種指法。蛇行,一般用在大指同時按多弦連續取音上。鶴步,是隔兩徽以上的取音方法,因為手指長度不夠,必須象仙鶴走路一樣跨過去。但是初學者員容易犯的毛病就是:
   1、急急跨出后,控制不住落指力量,不僅有打琴面的木板聲,同時也不可能掌握協調的音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思想上必須有超前感,使手指跨出前不緊 張,同時要看準音位適當用力以手指壓弦到琴面的方法按弦,不能用打琴面的方法按弦,這樣方可取得好的效果。前人講“舉指重如泰山、范指輕如鴻毛。”就是這 個道理。
  2、跨出的手指按不準音位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熟知音位和散、按音同度、八度的和聲關系,例如:常用的正調(1=F) 七弦上的徽外、十二徽、十徽、九徽、七徽六、七徽、六徽二分、五徽八分、五徽……等。兩弦和聲(隔一根弦的小間和弦)、大間和弦(隔二根弦的和弦)。跨間 和弦(隔三根弦以上的和弦)。熟知音位后有一種簡易的按準音位方法,特別對初學者有幫助,不妨試一試。就是當您需要按某音位時,眼睛看音位不要看手指,就 可以使手指基本準確的按準(音準問題還需要靠聽覺作微調)。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體各種功能都是由大腦指揮的,眼睛觀察的訊息傳給大腦,大腦再指揮手的 動作,這種統一性是人的本能,只要眼睛不看錯音位,手不會按不到音位處的。
  3、琴譜上常見有“二上”、“二下”等不記音位的指法動作, 初學者往往隨便上二次或下二次,出現“黃”音(不準的音),天長日久會造成聽覺上的差異,應值得注意時。為什么琴譜上不寫音位呢?它是樂理上的基本常識問 題,因為古琴是按五聲音階處理的,二上或二下就是上兩個音和下兩個音,就是從六弦九徽上得音后上七徽九分再上七徽,正因為它是普通樂理常識,所以記譜人為 省略文字只寫二上或二下,彈琴人必須懂得這個道理,彈奏時一定要嚴肅處理不可忽視,否則音準就會發生問題,更談不上彈奏出美妙動聽的琴曲。
  持續感的修養,道理很淺識,用起來不一定容易,要求指法熟練和具備內函修養,彈奏時心手一致,才能發揮出好的效果。

  五、古琴演演奏的審美感修養
   “審美”是每個人固有的本能。古琴的“美”是古琴演奏者通過藝術表現力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彈琴人自己知道如何“審美”,否則 已不知又如何曉人,所以它也是彈奏者必須具備的修養。往往彈琴人只知道照譜彈奏,感情效果不加注意,審美感就是對每樂音、樂句、樂段和全曲處理的研究。
   古琴是由散、泛、按(包括罨音)三種音色交錯運用的樂器,彈奏的琴曲同度、三度、五度、八度的和聲特別多,必然會產生單音、主次音、強弱音和句、段銜接 的復雜關系,如果對這種復雜的關系,不知道處理,演奏的琴曲就不可能富有感情,也不可能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所以彈琴人必須有以下審美修養。
   (一)、單音的處理(包括發音),一般認為古琴指法多而細決大部分在左手,所以左手指法難于右手,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左手指法雖然多而細,畢竟可以通 過刻苦鍛練掌握它,而右手是發音動作,它是隨著頭腦里的意念指揮的,輕、重、徐、疾關系著琴曲感情的先導作用,如果首先不能處理好發音,左手指法再熟練也 不可能彈出好的效果。因此說,右手指法應該難于左手指法,當然,右手指法處理得再好,如果沒有左手指法配合,也不可能彈奏出好的效果,它也好比表與里的血 肉關系,這樣就聯系到左、右手配合發音問題。
  初學古琴者容易產生的毛病是,彈出的單音不厚不實,有怪聲,強弱力度也控制不住,什么原因 呢?先從右手指法講起。右手彈弦一般應在岳山與一徽的二分之一處,靠近岳山則剛、靠近一徽或一徽以下(二、三徽)則柔,如何處理好剛、柔恰到好處,可根據 曲情選擇部位落指,右手彈弦還應當注意的是,手指彈弦要盡量向琴面俯沖,不要向上桃,因為向下俯沖發出的音沉、厚、凝、實;向上挑就輕、浮、空、飄,此外 用指的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手指彈弦用半甲半肉,如果需要剛則用全甲,需要柔則用全肉,需要輕則用手指碰弦向上提擦出音,需要加重可用另一手指做彈弦手指的 幫力,如:食指挑七弦,中指可放在五弦上幫助食指用力向琴面俯沖,這些是右手彈弦的基本知識,關于按弦音不實、不厚和有怪聲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左右手的配 合關系。左手按弦落指過早音就呆滯沒有厚度,過慢就會出現雙音(散音與按音),綽上,注下一般不要超過一個音位,否則會出現不需要,不協調的音(所謂怪 音)。一般彈琴人喜歡用重力彈弦取音,意在表現指力雄厚,殊不知弦有一定的張力,過重超過弦的承受力量音出來就不“純”有“疵”聲反而弄巧成拙。古人言: “入木三分”的含意,不是要彈琴人按弦的手指要用很大的氣力插列琴木頭里,而是要求右手彈弦出音要堅實、純正、不浮、不飄,左手技弦配合要恰到好處,使音 色純正有厚度。因為古琴的構造琴面下有一個共鳴箱,音是通過共鳴箱開的兩個出音孔(龍池、鳳沼)發出來就好象音穿過木頭發出來一樣,所以說入木三分只能是 一個比喻,真正的含義是講“音”而不是講“力”,因此彈好單音必須左右手配合協調。
  (二)、正確處理主、次音的關系是審美的必要修養。 古琴和聲通常采用散音與按音、泛音與按音或兩散、兩泛、兩按不同弦,不同音色的音取和聲。因為古琴安裝的七根弦粗細都不一樣,雖然是等高的音,在不同弦上 音色就不一樣、徽位也不一樣,所以主、次音的表現方法就更為重要。一般情況下,二弦散音是主音,五弦按音是屬音(次),處理起來,二弦音要強些,五弦音要 弱些,這樣聽起來就協調,此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樣使和聲有機聯系且柔美動聽的問題,如上述兩聲和聲研究,應該在二弦彈出音后余韻未完的時候,彈五弦按音 用綽上取和聲,使兩音在低音時連接,這樣的和聲就很自然而且優美動聽。彈奏任何琴曲這類和聲都很多,只要具備和聲的審美修養,自然能使主次音關系協調。
   (三)、句、段間的強弱音的處理問題。事物總是這樣,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如:沒有黑就不存在白;沒有高就顯不出低;沒有強音就不存在弱音,彈古琴也是 這樣,全曲每個音都用很強的力度去彈,也是“平”,反之用弱的力度去彈同樣也是“平”。只有剛柔相濟,緩急適度才能發揮出感情使人感到“美”的享受。彈琴 人從學到成熟大致要經過這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學者因指法生疏彈不響、按不實:第二階段,學了一個時期就想克服不響的缺點,彈起來很用力只追求一個 “響”,第三階段,學到一定程度,又感到只響而無味,能夠注意輕、重、徐、疾處理琴曲;第四階段,當有一定造詣后,不僅熟練掌握了輕、重、徐、疾,同時能 研究琴曲感情通過自己的意念追求表現方法;第五階段也是最高境界,能夠將指法意境、氣質、體質融為一體出神入化的將琴曲感情自然地表現出來,所謂的“爐火 純青”階段。凡彈琴有一定造詣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這里講的強弱音和句的關系,不僅指樂句內的強弱音的處理,它還包括句與句之間的強弱音和緩急關系。 如:“憶故人”琴曲第四段最后一句,它是與第五段慢樂句連接的,如果不在“5”音后延長一拍作入慢處理,那么第五段開始的慢節拍就不可能在樂曲的感情上融 恰,就會給聽琴人感到突然或節拍不穩定或快或慢的感覺,重要的是破壞了琴曲由懷念到沉思繼而推向激情高潮的意境。因此,音與音、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是演奏者必不可少的審美修養。
  (四)、全曲演奏的審美感。對彈琴來講按指法彈曲尚屬容易,不過干巴巴的缺少感情,必須有吟猱豐富音色, 這樣就音色優美動聽,往拄彈琴人偏重強調吟、猱,好象吟、猱越多越顯得自己指法熟練,琴彈得好。古人云;“當吟則吟、當猱則猱”吟猱過多就會適得其反,它 好比窈窕淑女在頭上適當的戴上一、二朵花或裝飾品,則可增加嫵媚莊重的美,如果戴上滿頭的花或裝飾品,則會給人視為庸俗輕佻,反而失去真正的自然美。彈奏 琴曲的真正的“美”不是全憑吟、猱來裝飾的,主要是要正確處理好音、句、段和全曲關系,用輕、重、徐、疾、剛柔相濟、緩急適度、既重形式又重內容彈出琴曲 感情,當然也包括吟、猱的作用。筆者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某些琴曲樂段里出現一、二句沒有吟、猱、綽、注非常純樸的音時感到非常親切,就好象鶴立雞群,意味 深遠,有它獨到之美。例如:已故浙派古琴家杭州照瞻寺主持大休撣師傳授的“普庵咒”琴曲,全曲不用“吟”。因為他是佛門弟子,誦經是他日常的功課,他深深 懂得誦經必須嚴肅莊重不允許有花腔所以不用吟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普庵咒彈起來,由于它節拍鮮明,聲聲鏗鏘,加上模擬了廟堂鐘、鼓、鑼、鈸之聲別有一種情 趣,同樣成為大家喜聽樂聞的琴曲。
  吟、猱要運用得恰到好處是一個方面,重復樂句處理不好,不能深化感情也是一個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另一 個方面。因為古琴曲譜(減字諾)都是前人留下的古譜,絕大部分都是沒有標注節拍,它是通過指法的動作只能示意相對節拍,這不是前人笨、造不出節拍,而是要 求彈琴人根據自己的氣質、體質、藝術修養去發揮、去創作而彈好琴曲,曲譜中常見“從廠萬乍(即從“廠”這個記號起再彈一遍),或“從豆萬二乍”(即從頭再 彈兩遍)。象這樣一類的重復樂句、樂段,如果指法輕重上、節拍上一點變化沒有硬梆梆的再彈一遍、兩遍給人又有什么美的感覺呢?它好象繪畫一樣,二棵樹排在 一起一樣粗高不好看,必須一大一小姿態不一,三棵樹排一起一樣粗高則更難看,必須兩棵近、一棵遠或大小間雜、姿態各異,有變化才美。處理重復樂句也是一 樣,不能照樣畫葫蘆來一遍,必須領會重夏樂句表達的感情是什么,用輕、重、徐、疾分別處理,才能彈出富有感情的琴曲。如“關山月”琴曲共三段,實際只有一 段,另兩段是重復再彈兩次,彈奏起來就必須在旋律處理上要一段比一段緊,這樣的處理方法,從感情上講,不管按照“罵情人”民歌的意境,越罵越激烈的感情, 或者按照李白“關山月”詞描寫古代戍邊戰士、厭戰和思念鄉土親人,越想越沖動的感情都是符合的。(根據《桐蔭山館琴譜》記載,關山月是1901年山東李見 忠根據民歌“罵情人”記譜,嶺體仁移植為古琴譜,后由王燕聊先生加輪指定名為“關山月”。);(四十年代楊蔭瀏先生和夏一峰先生又研究以唐李白《關山月》 詩配曲詞,成為現今流傳的“關山月琴歌”。)又如:“億故人”這首琴曲,全曲基本上在幾個音區及反復三次加上首尾組成的樂曲。探索作者原意,是從懷念感情 需要而采用這種形式的。因為每一音區有三個反復,這樣演奏起來就可以象波浪式的將感情推上去,達到無限眷念悲慟的感情,如果演奏者不了解這一點、不能在彈 奏的旋律、力度上處理好,就不可能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
  (五)、處理節拍的審美修養。彈琴人處理節拍時有一種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充分 發揮“音韻并茂”的作用,彈起來一聲接一聲唯恐誤了節拍,應當延續兩拍的,急急促促不能控制只延續一拍、甚至不能掌握節拍時值亂彈,還有的該顯示韻昧的節 拍中亂加指法將韻填滿音,就這樣彈奏的琴曲就缺少韻味(感情)。古琴傳統的節拍表現方法,是用“心板”控制的,心板是根據人體呼吸的自然狀況結合琴曲意境 處理。如:在某樂句中前幾個音處理緊了可以在后幾個音處理時延長時值,使之歸到節拍上來,反之,前松也可用后緊的辦法處理。這種緊、松的變化處理,是根據 彈琴人的情緒即興變化的。古琴的旋律是以句為單位,與西洋音樂樂句節拍的處理方法不同,此外,古代流傳下來的琴譜絕大部分只分段,樂句沒有標注,全憑彈琴 人的修養處理,所以學古琴也是一個難點,如果彈琴人沒有一定的樂理修養彈奏的琴曲就會樂句不清,就好象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一樣,一種是讀不清,一種是聽的 乏味,道理一個樣。有些人因為不了解我國民族藝術特點是重“意境”,所以用聽西洋音樂處理節拍的方法聽古琴演奏,就會感到不習慣或提出非議則不奇怪。一般 講,有規律的東西好掌握,無規律的東西難掌握,所以彈琴人在處理節拍和分句上必須有審美感。當然,審美的領域很廣,還包括什么樣思想有什么樣的審美觀,各 種琴曲有各種不同的審美方法,因本文主要寫古琴演奏技法的修養,故不一一描述。歷代有古琴演奏家、也有不會彈奏的古琴欣賞家,道理也就在此,審美修養的培 養,只要多聽、多想,天長日久自然會逐漸深入領會。
  (六)、旋律組合能力的修養。古琴記譜的文字,它是用文字的偏旁、部首把一句或多句 的文字組合成一個譜字,通稱為減字譜。不認識的人稱它為“有字天書”。這種減字譜記譜的特點能夠包含指法、音位、相對節拍三種含意,是世界上獨有的一種記 譜方法。音位、指法是有形、有規范可以照譜練習掌握,相對節拍其靈活性比較大,無一定規范,不可能看譜成曲,必須經過再創作過程或由老師傳教。(注:清張 鶴著的《琴學入門》已開始注有簡單的節拍比古譜已有進步,近代出版的《古琴曲集》等已注有較完整的節拍,但是,由于古琴指法復雜,表現力豐富,細微的音韻 和伸延的變化給記譜帶來一定困難,很難通過記譜方法反映真正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琴曲感情,彈奏琴曲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處理或由老師指導。這樣對彈古琴人 就存在著一個旋律組合能力的修養問題。
  為什么前人作曲不注明穩定的節拍呢?這要從我國民族藝術追求“意境”特點來認識。例如:中國山水 畫是用多點透視作畫的,可以將非一目了然的景色,用不同角度的視覺通過藝術加工組合起來畫在一個畫面上,幾個畫家同樣在一個角度上取同樣一個景點,畫出來 的畫不一樣,誰好呢?那就要看每個畫家的藝術造詣,除用筆、用墨外,其章法是否達到超自然意境的藝術形象。又如:寫書法,同樣是一個字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書 寫方法、結構寫出來,幾個書法家寫出來的同一個字,誰好?就要看他們各人的運筆神韻和字形的組織超藝術形象來論斷。古琴藝術也是這樣,作曲者雖然根據自己 的切身體會,想往感情和表現形式作一首琴曲,但是,彈琴人彈奏時由于指法的復雜性,每個人對意境的認識問題,琴曲本身需要完美問題以及體質、氣質、藝術修 養等各種因素,如果用固定的表現形式,則不可能使琴曲有所發展,使之代代相傳。古琴曲古人所以不注固定節拍追逆原意,是要彈琴人不僅會彈、還需要有一定的 創作能力。因為,一、指法表現形式復雜需要彈琴人根據自己條件發揮,二、古琴的樂句以句為單位,有長有短要彈琴入根據自己想往的意境去組合,如果固定了節 拍就會限制彈琴入的自身條件得不到發揮,強加附會不可能彈好,樂曲也就不可能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逐步改進、提高、完善,事實上一個老師傳授給幾個學 生同樣的琴曲,一定時間后,幾個學生彈的就大同小異,不可能完全一個樣,誰彈得好?要看各個學生的藝術修養誰能夠發揮得好。由此可見,彈奏古琴具備旋律組 合能為,是決定能否表達“意境”的一種藝術修養,也是彈好古琴的必備修養。
  如何培養旋律的組合能力,筆者認為往往很簡單,最樸實的東西,不易被人們重視和控制,一句話就是要做“有心人”。
   (一)善于對事物觀察。凡世間有音響的地方都有旋律存在,都有這一定的特性的表現形式。如:山風怒號、泉水淙淙、機器轟鳴、鳥啼蟲鳴甚至人們的切切私 語,都是用聲響表達的。彈奏一首琴曲如不能將琴曲意境(自然旋律)經藝術加工自然的表達出來,就不可能表達琴曲主題思想,就不可能產生感人至深的魅力而具 有生命力。例如,“樵歌”琴曲第四段模擬勞動號子(噯唷噯嗨)和第七段全段模擬唱山歌的樂段,就是通過藝術加工再現自然旋律的形式。
   (二)嚴已而達人,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它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是給人們的一種藝術享受。彈琴人欲達此目的,必須自己先具備這種條件。因之彈琴人凡彈 奏一首琴曲,必須對這首琴曲的旋律組合逐句磋研,把日常觀察的生活旋律與琴曲意境組合符臺客觀規律,這樣彈奏的琴曲就有感情,有藝術魅力,使聽琴人激發共 鳴,達到藝術為生活服務的目的。
  (三)必須注意旋律組合的兩重性。就是旋律組合既要符合形式美,又要符合藝術內容,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很 難用器樂音響真實表現出來的,假如完全用單調的真實音響再現就沒有藝術價值,必需通過藝術加工才能給人以真正的藝術享受。因此,要求彈奏人必須根據古琴的 特性掌握旋律表達形式與規律,將指法與意境融匯結合起來,如:慷慨激昂的琴曲,就可發揮古琴和聲多的特點,加強表現力度,用剛兼柔、密集與疏松的旋律結 合;衷怨凄惋的琴曲,應發揮古琴音韻特點,以柔兼剛,充分發揮“韻”的表現力組臺旋律;歡欣輕松的琴曲,應發揮古琴散、泛音色清、亮、園、潤的特點與按音 有機的和諧,將旋律組合得跌宕輕快。總之,彈奏古琴必須善于掌握各種指法充分發揮樂器特性,用藝術形式創造性地反映生活。
  (四)指法服 務于旋律,旋律來源于意境。片面強調指法是彈古琴的一忌,旋律不結合意境組合也是一忌。彈琴人往往因指法表現不出旋律內容,因而遇難而退,不肯刻苦研習。 也有只重指法表現形式,不研究旋律的組合,這都是彈古琴不應有的態度。應該先有意(即符合意境的旋律),后有手,手為表,意為里,外表的東西屬于技巧,可 以通過勤學苦練而得之,里則是一種內涵修養,是一項綜合知識(系統性)的要難于表。里是源,表是里的表現形式,表里結合是彈琴人必須懂得的關系。古人云 “音隨意轉、意與妙合”,音是指法,意是旋律。“音”隨意轉就是指法表現出來的音要服從旋律,“妙”指意境,就是旋律要按意境組合。通常彈奏任何器樂,指 法必須服從旋律是普通常識,為什么彈秦古琴要強調指法必須服從旋律呢?因為古琴彈奏的指法多且難,同時指法的運用沒有一定的規范。所以彈古琴人必須知道這 種關系,應用好這種關系。
  (五)外因促內因是提高自身旋律組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人的知識除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外,絕大部分是來源于社 會實踐和書本。往往淵博的知識只用在一點上,反之,遇到問題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啟發、判斷、創造就不可能處理好,就會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麻煩。作為 一個古琴家,不能只抱著古琴彈,我國的民族藝術是一脈相承的,很多東西可借鑒,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譬如:聽京戲、聽昆曲、聽民歌、吟詩歌賦、甚至觀 棋作畫、聽交響樂等等都能培養情操、增強彈奏古琴的旋律組合能力。

  結束語
  一個古琴藝術家,是一個生命系統,他的每一個修養都是整個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又滲透到整體的生命系統中去,人的修養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自然流露的,不僅每一種修養都影響整體,而且,也相互滲透,生發出一種新的品質,這就是系統論所說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作為以上這幾種修養的整體,也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說,它作為一種必然的后果,將生發出一種新的品質,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當然,意識到它就更為自覺 地掌握其規律性。這種新的品質,筆者認為就是在表演過程中自我控制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綜合性藝術修養,是以上所有修養相互滲透的產物。如果確實具備了以 上這些修養。那么,在演奏過程中,必須隨時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手段處理一個由若干細節組成的整體,必然全局在胸,又嚴密掌握住任何細微之處與 樂曲整體的目的要求,既為樂曲的內容所激動,而熱情創造發揮又能冷靜地約束自己而有嚴格的分寸。筆者認為,這就是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達夫斯基表演理論體系 的精髓:表演家這一個自我,分為兩個自我,即:第一自我是表演家本人,第二自我是藝術的角色,對于古琴藝術來說,就是能夠深入到樂曲的“規定情景”中去, 這才每曲有每曲的意境,每次演奏有每次演奏的創造,不但自己的演奏不是模仿別人的結果,也不是模仿自己過去的演奏的結果,這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心殊手 殊”的主張。人是隨時在變化發展之中的,每次演奏都必然表現出不同的成熟程度。正是保證意境的創造性,一個古琴家在演奏中,又要“出得來”,所謂“出得 來”,就是演奏家心中有個整體的樂曲演出計劃的布局(構思);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全局怎祥要求,每一細節怎樣要求,每一步驟與下一步驟乃至全局的有機聯 系,第一自我必須象一個導演一樣冷靜地監督著第二自我的每一個動作與全局的聯系。既熱情投入,又冷靜理智,處于“游刃有余”的心理狀態,這種修養我們在許 多古琴大師的演奏中,領略過其神妙。事實上,這也只能是以上所有修養相互生發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孤立追求所能達到的藝術境界。
  古琴家所應具備的修養是多方面的,諸如道德修養、哲學修養、文藝修養、生活體驗修養、歷史文化修養等等,本人涉及的僅為古琴音樂表演修養中的若干問題,愚者一得,井蛙之見、掛一漏萬僅作引玉之磚,竭誠歡迎同道方家斧正!

                 1990年4月于南京


“古琴谷”公共订阅号为浙江杭州琴人陆海(孤竹君)私人采编,定期推送,独家报道,精彩无限!
欢迎您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古琴谷: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guqingu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No comments: